索引号: | 11411400MB0T40631B-sqsjytyj-00000275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22-10-13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义务教育 |
365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总部_beat365网址官网网站_bat365验证教育体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的指导意见
各县(市、区)教育体育局、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科教文体局,市直各义务教育学校:
为有效提升义务教育学校课后延时服务质量,更好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推进全市中小学生课后延时服务提质增效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双减”工作部署要求,切实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着力构建规范化、系统化、高水平的课后延时服务体系,不断增强课后延时服务吸引力,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从而真正将减负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内容
(一)规范课后延时服务管理
1.明确课后延时服务原则
(1)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生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主体,统筹管理本区域的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承担课后延时服务的管理职责,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做好课后延时服务管理工作。
(2)坚持学校为主原则。学校要利用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课后延时服务各项制度,确保课后延时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3)坚持学生和家长自愿原则。学校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统一参加课后延时服务,也不得无故拒绝学生参加课后延时服务。要通过提升质量吸引学生主动参加,坚决防止“一刀切”。
(4)坚持公益惠民原则。不得借课后延时服务名义乱收费,不得超标准收取课后延时服务费。要优先保障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学生课后延时服务需求。
2.规范课后延时服务时间
继续推行课后延时服务“5+2”模式,即原则上学校每周工作日5天都要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具体服务时间可由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指导所属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家长需求和季节弹性确定,切实缓解家长接学生困难问题。
3.规范课后延时服务流程
各中小学校应建立健全课后延时服务各项工作制度,细化工作流程,加强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规范管理。学校要结合学生需求、校情学情与特色资源,持续优化升级“一校一案”课后延时服务具体实施方案。要加强课后延时服务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及时公布课后延时服务项目和内容,使家长、学生充分了解有关安排,积极引导、促进学生参加课后延时服务。有课后延时服务需求的学生家长依照学校相关规定自愿提出申请,经班级初审、学校核准、学校与家长签订服务协议后参加。
(二)丰富课后延时服务形式与内容
1.加强课业答疑辅导。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加强学生作业辅导,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加强对学科作业与练习的及时反馈、订正、面批等,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要坚持因材施教,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补差补缺辅导和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并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特征,可安排没有书面作业的小学一、二年级和提前完成作业的其他年级学生开展阅读、文体、劳动等活动。
2.提高拓展服务质量。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在“全覆盖、广参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扩资源、上水平”,切实增强课后延时服务的吸引力。学校要结合优势特色、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统筹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活动场地等校内场地设施,充分利用校内和各类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科普、兴趣社团等课后拓展服务,供学有余力和兴趣广泛的学生自由选择。
3.做优线上学习服务。各中小学校要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内容,积极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https://www.smartedu.cn/)、省级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等,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拓展学习。各校要加大宣传推广使用力度,引导学生用好免费线上优质教育资源。
(三)拓宽课后延时服务资源
1.扩充师资队伍。鼓励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统筹优质资源,吸纳退休教师、志愿者、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如非遗传承人、民间手工艺人及文艺、体育专业人士、科技工作者等共同参与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建立课后延时服务专业化师资队伍。同时要建立健全统筹机制,组织区域内的师资力量到师资相对薄弱的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各县(市、区)应加快建立健全参与课后延时服务教职人员的培训机制,整合教科研、师训等专业力量,统筹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活动设计能力提升等专题培训。学校要充分挖掘教职工的优势、兴趣和特长,为教职工创设提升课后延时服务能力的条件和平台,支持教师参加相关专业培训。
2.用好社会资源。各县(市、区)要整合各类资源,进一步完善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公益机构等多方参与、协调发展的课后延时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当地科普教育、文化旅游、历史文物、体育艺术、红色教育、劳动教育、研学实践等寓教于乐的优质资源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丰富课后延时服务优质教育资源。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教师关爱保障。全面落实课后延时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经费主要用于参与教师和相关人员补助,把补助实实在在发放到教师手中,激发教师参与课后延时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健全激励机制,将教师参加课后延时服务的表现作为年度考核、表彰奖励的重要参考。学校应平衡教师间工作量,健全负担管控机制,探索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合理减轻教师过重负担。要加大在组织研修、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统筹安排不同学科教师的校本研修等专业发展活动,为教师安心投入工作创设良好环境。
(二)强化安全保障。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各义务教育学校要完善课后延时服务安全管理制度,坚持把学生安全管理放在突出位置,合理设置学生弹性离校时间,有序安排学生离校。同时要充分考虑空间、天气等因素,加强校园内及校门口安保人员配备,维护校门口交通、治安秩序。要加强校园出入口和校园通道的灯光、视频监控等设备维护和建设,确保完好有效,保障学生离校安全。学校要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加强安全卫生教育和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消除场所、设施、消防、食品卫生、应急救护、校园欺凌、安全保卫等各方面的安全隐患,保障学生安全健康。
(三)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督导检查,对学校实施课后延时服务的情况进行规范管理和过程指导,将课后延时服务开展情况作为教育督导评估、教育工作考核以及学校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学校应加强对教职工参与本校课后延时服务的考核评价,根据教职工课后延时服务考核情况,健全体现优绩优酬的奖励方案,将教师参加课后延时服务的表现作为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聘和表彰奖励的重要参考。市级教育督导部门将课后延时服务实施情况纳入对各县(市、区)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日常管理和考核制度,适时开展专项督查和抽查,及时进行反馈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重视宣传引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义务教育学校要加强宣传引导,采用多种方式做好政策解读,让广大家长、学生和社会充分了解课后延时服务政策文件的内容要求,正确认识课后延时服务的意义作用。同时要及时总结本地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工作研讨、推进会等方式,积极在面上推广辐射。加强对先进教师的典型宣传,增强教师投身校内课后延时服务的荣誉感,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关心和支持课后延时服务工作。
2022年10月13日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